第 三 辑 (仅供参考) 石油问题专题 一、本世纪初石油价格现状 2003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为27美元,而2007年油价基本在90美元以上徘徊。2008年2月19日,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价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市场感觉无所适从。2008年5月22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35美元,市场变得惊恐不安。从2003年至今,已经飙升了近400%的国际石油价格,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无论是石油生产国或是石油需求国都不能承担的高位。 二、油价高企的影响—推高通胀、经济放缓 (push inflation higher and damp economic growth)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最新报告声称,因原油价格的飙升将令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并使通胀速度升至1991年以来最高。石油价格泡沫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已经使得全球央行和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方法来控制通胀,而在控制通胀过程中所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也将使得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预期得到抑制。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已经开始逐步削减对能源的补贴。“亚洲大部分国家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对能源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提供相应的补贴,而在此次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国际投资者正是利用这种补贴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使得在某种程度上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最终补贴了全球的石油市场,这将会给亚洲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明说,“而这种危害也将最终反作用于世界石油市场的需求,导致世界石油市场需求陷入萎缩。” 首先是让石油消费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那些本身石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高昂的油价构成了不等价交换,大量侵蚀其财富,并引发严重的输入性通胀,进而成为导致国际冲突潜在的因素。原油价格的暴涨对石油输出国也同样不利,因为它们进口的商品也会涨价,同样会被拖入通胀中。全球市场价格体系变得紊乱,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拖累。 其次,由于现代工业与农业都离不开石油,石油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其他领域。美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为了抵消油价上涨的影响,大力开发以粮食为原料的乙醇(ethanol)汽油,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中国更是原油价格上涨的受害者,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目前接近50%。此外,由于中国还没有完成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目前成品油的价格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这种价格的扭曲带来一系列问题,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要进行价格改革,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国内通胀压力很严重的情况下,原油价格又居高不下,这就使得资源品价格改革进退维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国内外对油价高涨的原因分析 对于油价的飞涨,很多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来理解,认为是石油供不应求。5月21日,国际能源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表示,到2030年前全球都有足够的地下能源储备,原油供给会一直充足。此次石油价格飙升是由美元疲软、投机炒作、地缘政治等多个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 1、地缘政治(Geo-politics)。首先,伊朗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美伊核问题是影响今年油价走势的最大不确定性风险。其次,欧佩克两个成员国尼日利亚和伊拉克因为内乱,石油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最后,产油国政府明显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力度。在此轮石油价格上涨过程中,欧佩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决态度抵抗住了来自美国的频频施压。反观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滞胀(stagnation)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美元贬值(depreciation of US dollars)所带来的诸多指责也使它的国际威信下降,无法再次团结所有的石油需求国来向欧佩克施压。另一方面,美国目前的大选形势也在微妙地影响着世界石油格局的走向。目前执政的共和党历来被认为是大石油集团和军火集团的代表,在其所剩无几的半年任期内,共和党政府也许还会为其所代表的政治集团谋取最后的利益,因此油价继续上涨的可能非常大。而民主党所代表的主要是中产阶级利益,如果在2008年的大选中民主党取得胜利,有可能会制定出令油价走低、美元走强的新政策。 2、投机因素(Speculation factors) 。客观而言,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国际原油价格是被低估的,反映出当时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一面。廉价的石油供应既刺激了石油消费大国(big oil cosumers or leading oil importing economies)的发展,也加重了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dependency or addiction on oil)。这几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游资(idle fund/money)严加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s)开始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futures market)进行期货的倒买倒卖(buy in and sell at a profit),谋取高额利润。 3、汇率因素(Exchange rates)。 从汇率关系看,最近几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多,对日元也有约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石油输出口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某种商品,必须要用比几年前多得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上升来“纠偏”。 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基本是与美元挂钩(2006年对原来只有约3%的升值),所以石油涨价对我国的影响很大,用人民币计算的涨价倍数与美元计算的涨价倍数基本相同。但由于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仍然不同程度的受国家控制,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导并不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目前我国原油批发价为每桶75美金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四、我国应对油价高企的措施 1、定价机制(Pricing Mechanism):解决油价市场化问题 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目前仍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即由政府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成品油市场价格并考虑国内因素确定国内成品油基本价。我国目前的石油定价机制尚待完善,一方面无法有效地反映国内石油的供求关系,同时也不利于节能降耗。按照“在国际油价比较低的时候出台成品油定价机制比较合适”的理论说法,目前的态势不利于定价机制的出台。但是从长远来看,在综合考虑各行各业利益基础上改革石油定价机制是推动我国石油定价真正与国际接轨,并最终促进石油市场化的关键。 2、石油储备(Oil reserve):着眼长期能源安全战略 建立石油储备能够应对紧急状况下的石油供应中断,同时抑制油价剧烈波动。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沿海地区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 3、能源外交(Energy Diplomacy):拓宽海外石油来源渠道 我国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一方面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2004年被称为我国能源外交的“元年”,我国与俄罗斯、伊朗以及非洲几国分别就能源合作进行了商讨和对话,并签署了一系列的能源协议,全面开启了我国能源外交之路。此后,我国的能源外交战略主要集中于在周边广泛开辟能源新路,在美国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地区建立新的能源渠道,以及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与他国寻求能源合作。 但是近年来产油国加强石油控制,对中国能源政策提出了挑战。2005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出资14.2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恩卡纳集团在厄瓜多尔5个石油区块的资产和开发权,是厄瓜多尔最大的外资企业。然而2007年底,厄瓜多尔宣布增加征收能源暴利税,规定外国石油公司额外收入中的99%收归国家所有,而此前这一比例为50%。这将使中国重新考虑对“资源有限,但风险不断上升”的产油国进行投资。 4、能源替代(renewable replacements):或可改变能源短缺现状 积极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问题。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源与市场条件,天然气、煤炭对石油进行替代的潜力较大。特别要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以减轻对石油需求的压力。此外,节约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化全民节能意识,逐步建立节约型经济社会。 五、相关词汇(from Financial Times) ◆原油:crude oil ◆成品油:(refined) oil products ◆滞胀:Stagflation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对冲基金:hedge funds (A securities transaction that reduces the risk on an existing investment position. 保值措施:一种减少现存投资状态的危险的有价证券交易) ◆套利:arbitrage (套利/套汇:在一个市场上购买证券而在另一个市场上立即售出以从价差中获利The purchase of securities on one market for immediate resale on another market in order to profit from a price discrepancy.) ◆套利者:arbitrageur 或 hedger ◆结构性价格上涨:structurally higher prices ◆油品零售价格: price at the pump ◆经济萧条:slump, contractions ◆暴利税:“windfall profits”tax ◆混合动力:hybrid power ◆生物燃料:biofuel ◆“地震式”变革:“seismic”shift ◆海上/陆上风力发电厂:offshore/onshore wind farms ◆化石燃料发电厂:fossil fuel plants ◆供应紧张:tight market ◆即将到来的石油供应“危机”:pending oil supply crunch ◆能源/信贷危机:energy/credit crunch ◆油价在高点附近徘徊:oil prices hovered near record highs ◆2007年9月13日,美国普氏能源资讯(Platts)在新加坡揭晓“2007年全球能源企业250强”排名。世界石油石化业的三大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BP(英国石油)、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分列前3位。后7位是雪佛龙(Chevron)、道达尔菲纳埃尔公司(Total Fina Elf)、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挪威国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Hydro)、意大利埃尼集团(ENI)、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和美国康菲公司(Conoco Phillips)。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 Petro China Company Limited, 亚洲第一)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Sinopec,亚洲第二)分别列第6位和第15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石油,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列第35位。 【来 源】:翻译室 【作 者】:季苏颖
|